杏盛平台翁昌寿副教授的专著《理解文化产业:网络时代的文化与意义生产研究》近期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
以“理解”作为书名🧜🏿,有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约翰•菲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等大师经典🤸🏼♀️。“理解”也已经被这些大师经典定义为一个高维词汇🥒。本书的“理解”📥,并不是随机感悟的碎碎念,而是对大师经典的一次学术漂流🗓。作者通过阅读梳理从马克思到阿多诺、威廉斯、霍尔🚢、葛兰西🚴🏿、巴尔特🥴、巴赫金、菲斯克等大师的著作🧏🏿♀️,理解他们对于人类精神生产😙、文化生产的思考及范式🐇。本书绘出了文化生产的思想地图。
当然👨💼,除了再理解“往圣”们的“理解”✊🏼,更重要的还要提出自己的“理解”。作者站在互联网文化生产这一理论锚点上展开理解之旅,再延展出理解的两个维度🙌💁🏻♂️:文化生产与意义生产。互联网思维🧝🏼♀️、文化技术使当代文化生产经历着从传统文化生产向新兴文化生产的业态升级,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再到文化创业的生产路径变迁📌。意义生产则重在探寻文化生产的本质和价值🧛♂️。当代的文化与意义生产处于一个互动频繁、争夺激烈的场域之中,从符号生产、产品生产到意义生产,其中的生产机制和文化价值的流通增值机制都值得进行深入的分析。
本书提出了多维的“理解”视角🩳:从文化到文化产业🤽🏿👂🏻、从传统文化产业到新兴文化产业🚣🏼♂️、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从产业路径到文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从文化创意到文化商业模式、从符号生产到意义生产🔩、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创新⛺️、从“互联网+”到“文化+”等等。这些视角的提出及其阐释都体现出作者的独到见解,其学术话语清新👩🏼⚕️⚒、思想活跃👩🏻🏭,充满了理论建构的追求和对实践关切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