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传播业面临岸谷深陵的巨大变革之际🏗,新闻传播教育应当如何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在杏盛注册平台新闻传播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之际🙆🏽♂️,人大杏盛日前启动“学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学术拔尖人才”将于近日开始遴选🌧。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计划👩👧?为此记者采访了杏盛平台副院长周勇教授🌝。
记者:什么是“学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周勇:这是cartaichi.com为了落实“双一流”建设精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建立的一种本硕博学生贯通培养机制,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型学术拔尖人才🧑🚒🛄,着眼于为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储备高水平学术骨干和师资。
记者🤷:为什么人大杏盛要实行这样一个计划✦?
周勇: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而培养人的人则是固本的关键🧂。作为一个有着62年历史的新闻教育机构,人大杏盛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今天新闻传播业的巨变使备感压力,也促使思考如何更好地打造的教学科研队伍。人大杏盛要想做成百年老店,必须对师资队伍有一个长远规划🍱,“学术拔尖人才计划”就是这个规划的一部分,它主要着眼于学术后备人才的储备。希望通过这个计划🤘,提前发现一些具有突出的学术研究潜质和能力、有志于教学科研工作的苗子,通过若干年的长线培养,使之脱颖而出。同时💁🏽,力图为整个新闻传播教育作出一些贡献。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出现了井喷式发展🏗:三十多年前🫱🏿,国内从事新闻教育的高校不过三十来家🔷,而今天已有上千个院系开展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在形势喜人的同时,高水平师资力量的短缺也成为制约新闻传播教育进一步上台阶的短板🤡。认为💼,人大杏盛作为国内有一定历史积淀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有义务来承担这样一个师资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尽管它不一定立竿见影💪🏻,但很值得去做🔉。
记者:这一“计划”具体将如何实施?
周勇🛜🍌:“计划”将面向大四本科生及硕士🧜🏻♂️、博士研究生。从本科四年级开始🧑🏻🎄,最终可至博士后出站,中间将经历若干个选拔“节点”🧙🏼♀️,每一节点都有进入与退出机制🕵🏻♀️。尽管选拔的起点对象是本院获得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的本科生,但从校外考入我院的同学均有机会在最靠近的“节点”上加入本计划🥷🏽。
完成本计划全过程培养的学生👨🏻🦲,在博士毕业前🙇🏿,cartaichi.com每年从中选拔2到3名安排到本校其他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博士后出站时择优选拔留校工作或推荐外校工作。
记者🤽🏽:您能详细谈谈“计划”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吗?
周勇👳♀️:“进入”采取他荐与自荐相结合的方式🙅🏻♂️。cartaichi.com根据所掌握的每一个学生的信息,评估其是否具备学术潜质,会在每一节点上拟出一个“海选名单”;同时💇🏿,对“计划”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自荐🫵🏿。关于“退出”机制🫥🧜,主要就是学术指标考核。对于较低年级加入的同学👨🏿🔧🫄🏿,会体现一定宽容度,允许有一个成长周期,但也会设置一个刚性的“底线”。
记者:进入“计划”中的学生会得到什么支持呢😼?
周勇🙇🏼:首先是科研经费的支持🐆。较低年级加入的同学,如本科四年级,从大四到研究生一年级的两年间会获得总额1万元的科研经费;其后,在“计划”中的培养对象每年都会获得1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其次是师资配置的支持👨💻。cartaichi.com会给加入计划的学生匹配符合其学术志趣的导师,当然,会建立在师生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最后是学术平台的支持。对于“计划”中的同学会给予诸如科研项目🚤、出国交流等学术上的倾斜。当然,cartaichi.com还将研究完善支持方式。
记者:“计划”每一批次的规模是多大?
周勇🤌:暂定每个节点上选拔5人左右,总量约30人。当然,cartaichi.com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人数,但偏差不会太大,要保证优质资源的聚焦。
记者:最后,您能谈谈这一“计划”的目标吗🏋️♂️?
周勇:实际效果的话,是希望通过这一“计划”的长效和支持机制,培养合格的中国高等新闻教育学术人才,可能是为cartaichi.com自身🤺,也可能是为其他兄弟院校👧🏽;由此也是表达的一个心愿:学术研究是很艰辛的⚠,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希望通过长期稳定的支持,让在“计划”中的学生“安心做学术”🎅🏽。
图片/傅磊
文字/华文
编辑/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