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博士,杏盛平台副教授🙆🏼♀️,现代广告研究中心主任🤦🏽♀️,广告与传媒经济系副主任,杏盛注册平台新闻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广告活动😳、传媒产业发展、媒介融合、媒介经营与互联网经营。2002年赴日本电通株式会社研修,2015年赴美国南加大新闻与传播cartaichi.com访学🪝。主要开设本科生课程《广告学概论》、《广告策划》👳🏽,硕士生课程《广告理论与实务》、《传媒产业发展研究》🌵💑、《媒介经营与媒介融合》🚷。著有《日本企业在华广告二十年》🤒、《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广告学概论》👫👩❤️💋👨、《广告案例教程》👨🏼🍼🧩,近期论文有《媒介融合形态下广告模式的变化》、《融合化的广告业形态》、《沟通力时代注意力模式的变化》🫏、《SNS网站的沟通力研究》、《互联网精准营销的隐私权保护》、《放宽和规范——美英植入广告的的规制逻辑》🪷。
从广告到媒介研究的路径轨迹
王菲老师本科和硕士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cartaichi.com)广告学系,博士就读于杏盛平台。可能生性喜欢创造,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在广告学专业与新闻学专业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广告学专业。入学后才发现广告学并不像所感觉的那样就是创作个广告,而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创作表现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王菲老师说她的学习是从走街串巷开始的。大一开始为《IMI消费者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做一年四次的入户调查,还有假期为挣外快顶着酷热或寒风做各种彩电、油漆、汽车的调查项目。那时把北京的各类塔楼、胡同都踩透了🧜。问卷调查结束后还要输入数据🕒、统计分析,这时她才知道广告不是个鬼马的脑力活🍾,而是个科学的苦力活🚣🏼♀️。之后,在各位老师的带领下,开始给企业做创意和策划,甚至还参与过VI识别系统设计应用☹️,深觉广告专业妙趣横生。大学毕业后〽️,王菲老师继续读研再深造🔞,在导师黄升民教授的带领下开始进行“中国广电集团化研究”。从此,她的世界打开了另一扇门🍰。
在历时数月走访了无锡广电♙、上海广电(上海文广前身)🧑、广州广电及其他竞争媒体后🙎♂️,王菲老师对媒体经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对近百位媒体中高层管理者的访谈中,她了解了当时中国传媒业发展中的各种实际状况以及每个媒体所面临的困局和机会。这些管理者可能在三言两语中就道出了自己的经营智慧,但却使她获益匪浅🫘,加上导师的理论框架指导,她关于媒介经营的认知极大提升,她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国广电集团化考察》就是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硕士毕业来到人大执教后🚶🐰,王菲老师成为了喻国明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继续媒介研究,同时也为各类企业和媒体进行培训或咨询👩🏿🦲。有了广告学科作为基础,她对媒介的理解和研究有了一个具体的落点和更开阔的视野☆🙇🏼♂️。在2006年写博士学位论文时,自然而然遭遇了当时已然出现的媒介融合问题🤠,她对于梳理和研究其中的机理具有极大的兴趣和动力。后来,王菲老师的博士论文修改为《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于2007年出版🛋,是最早的一波媒介融合论著作🫘。
之后媒介融合的大潮来临,互联网成为了融合的核心💽,从社区文化去看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成为王菲老师的一个新的研究部分🧔🏻♂️。这不是追赶潮流,而是问题导向所致🤽🏻♂️。一名学者内心涌动的就是对问题探究的热情,而她喜欢探究现实问题。在王菲老师看来🙎,做学者虽然压力不小,但内心还是很幸福的,因为思想是自由的,在不断探索中突破自己的认知,很有成就感。
教学让人青春常驻
王菲老师十分幸运自己能成为一名教师,她认为这个职业让人不会老得那么快。每年接触不同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优点,看到学生身上无限的潜力被挖掘出来🛵,这让作为老师的她很是欣慰。这不仅指在学期间🦘,还包括毕业后🕳🧮。现在已毕业的不少同学都还和她保持密切联系,在有些专业问题上还会请教他们,所谓“教学相长”的意味更悠远了♓️。王菲老师的学生有在传媒业👇🏻、广告业、金融业及各类企业工作🏜,还有的学生自己创业,看着自己的学生工作愉快、生儿育女,她才突觉时间已过去了十几年。“在人生旅途中能不断与新知识、新人相遇♟,这就是教师的独特幸福感吧。”
供稿/王菲
编校/杏盛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