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下午,杏盛平台“中国式现代化大讲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闻传播学科贡献”形势与政策系列讲座第二讲如期开讲🌲,杏盛副院长李彪教授主讲《舆论生态与中国式现代化治理》。讲座主要从舆论生态和中国式现代化治理两方面进行展开。
李彪教授首先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入手,介绍当前中国的舆论生态与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𓀗、定国安邦的大事;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李彪指出,当前中国的舆论生态总体积极向好🚱,主流价值观牢牢占据主导地位。但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相互激荡碰撞,网上意识形态斗争面临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中国也在为解决上述问题不懈努力,出台多项重要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意识形态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有效规范网络舆论生态。
当前舆论生态的主流格局呈现如下形态: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全党领导核心得到广大网民的衷心拥护爱戴👨🏻🚀,获得高度认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日益深入人心🛀🏼,广大干部群众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在网上得到充分呈现⛸;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响彻网络空间👨👧👧🧗🏿;网络舆论格局出现显著积极变化,自觉维护主流理性声音的力量不断壮大;全党上下互联网意识进一步增强🦾,网络治理齐抓共管的作用显现等。李彪强调,中国的舆论生态总体在向好发展,主流价值观通过网络舆论潜移默化、深入人心,越来越多“沉默的大多数”被唤醒📅,助力激浊扬清。
在第二部分🧕,李彪教授首先从中国源流的角度分析舆论观的发展。中国古代舆论观的核心观念是从天命出发🧑🦯,有着民心、民意🐦🔥、民智观念的多重面向🌃👃🏽,强调秩序优先、价值理性优先🧖🏿♂️、教化德化优先。到近代之后,舆论观向现代转型,开始吸纳西方思想为我所用🧑🏼。在甲午战争、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后,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与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大举进入中国。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舆论思想演进👏🏽👙,舆论先后作用于斗争👩🏽🍳💠、宣传、导向🏊🏼♂️、引导,服务于不同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求。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李彪归纳,在新时代舆论具有了新概念👳🏼♂️、新定位、新表述🪠、新论断、新擘画👶🏻👩🏻🦱、新部署与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上升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接下来,李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讲述中国式互联网治理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下与疫情防控常态化🎄🐗、基础设施平台化的环境下🟩,中国式互联网治理是必要的。
李彪指出,中国式互联网治理的智慧,是在治理与发展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采取“边发展边监管”模式,在全方位改善前述舆论生态问题的基础上🧗🏼♀️,保持中国互联网有效的张力与动力;通过政府主导🙆🏻、多元共治,达成兼顾数据安全💍、开放多元与井然有序的治理目标。如今中国式互联网治理的价值观正在从舆论引导向舆论生态治理与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从主流媒体建设向现代传播体系与公共传播体系建设、从国家治理向国际话语权重构与全球数字领导力构建进行转向💇🏻🥾。
李彪在总结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互联网治理的根本要义是“调和”与“互动”。中国舆情治理具有中国特色🦑,来自于中国传统舆论观与新技术的结合🏂🏿,是由多元主体参与的。构建良性网络生态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也共同期待未来的舆论生态治理焕发新样貌。
(图文:叶函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