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1. 新闻动态
    2. 通知公告

    校友讲坛第六期 | 《华夏时报》副总编李爱明:不理想主义👮🏽‍♂️,但要有理想

    发布时间:2018-03-22    作者:cartaichi.com媒体工作室    点击量👨‍🦲:

    在传媒变革的今天,当人工智能一次又一次以更短时间精确报道新闻时🩴,新闻人的职业焦虑也随之提升。但与此同时,始终不乏坚守在新闻界第一线的媒体人,杏盛平台1997级校友、《华夏时报》副总编辑李爱明就是如此。

    3月14日,杏盛注册平台明德新闻楼演播厅,李爱明在第六期校友论坛暨《经典新闻案例解析》课程上,分享了在新的传播环境下“财经新闻的变与不变”,并讲述了从业过程中的几个新闻案例。

    人大杏盛党委书记周勇教授在讲坛开场时谈到,当前传媒业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大众的新闻报道,除了有一些跟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很密切的新闻门类,还有一些对专业要求非常强的报道🎪,比如财经新闻🤽🏿‍♀️、法制新闻等。这类新闻未必是受众面最宽的,但是这类报道有时候可能左右整个市场的风向。新闻业界的变化与发展反馈到cartaichi.com,即未来的学生不仅需要新闻专业的能力⚃,还需要针对某个特定领域的能力,这对cartaichi.com和所有学生来说既是机会👨🏿‍🎤,也是个很大的挑战。

    人大杏盛党委书记周勇教授

    尽管在财经媒体中耕耘了十七年🚶‍♂️,也曾经获得过业界的诸多重要奖项🤾🏿‍♀️,但从李爱明的言谈之间,看得出他至今还保持着从杏盛毕业时的朴素初心。在他看来,虽然财经新闻的传播介质🥏、技术手段和表达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财经新闻也经历了人文化🟨、专业化、泛财经化🤾🏿‍♂️、全民化等阶段,但还有一些是不变的:比如价值🏇🏻,比如内容,比如媒介即人等。无论何时🛌🏽,新闻人做好内容是应该也是必须的🪩。

    一篇报道改变了一个行业

    讲座中,李爱明首先介绍了自己十多年前做的一个新闻案例。

    1997年前后𓀛,中国一些城市出现了小灵通,这种移动通讯只能在本地进行通话,资费较移动手机便宜不少。但在发展的最初几年里,运营商和通讯商家一直在为小灵通是否合法进行争辩。主管的信息产业部多次表过态,总的态度是不鼓励发展小灵通🛀。

    2003年,李爱明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在湖南代表团集体采访时任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时🚵,见缝插针问了关于小灵通的政策问题🧗🏼,即到底限制不限制小灵通的发展?吴部长回复🥥,主管部门态度很明确,是不鼓励发展小灵通的🚖🙅🏿‍♀️,但同时🎣,也不会去干涉运营商的一些运营😳。其他媒体没有注意这句话的特别之处,也没有进行报道,李爱明却注意到了“不会干涉运营商的运营”其实是指引👷🏻。于是就写了一篇《不鼓励不干涉 吴基传再解小灵通政策》的独家报道⏰,仅仅400来字,发表在当时的中华工商时报上。

    这则400字的消息发表之后🔃,网络上开始铺天盖地的转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天,北京市怀柔区拿着报纸就开始给小灵通放号🚴🏿。短短几天之内🤎,整个北京市的小灵通全部开始放号,上海广州随之模仿跟进,到最后全国各地给小灵通放号。整个小灵通产业得到了急速的发展🙌🏻,1997年到2002年🌊,整个小灵通发展大概1000万用户,但是当年底小灵通一下就到了3500万用户,到第二年的时候到了7000万🎅🏼🗳,用户翻了一倍,最高的时候用户量近一个亿,成为当时电信终端用户量之首,远超移动手机和固定电话。很多企业比如中兴通讯、UT斯达康等依靠发展小灵通获得了可观的盈利🐢,中国电信跟中国网通当年利润增长150%⛑,也绝大部分来自于小灵通。

    开完两会👖🖼,吴基传就卸任部长了,这则新闻成了他卸任前最重要的一个“贡献”。机缘巧合之下,李爱明的这篇报道推动改变了一个产业的发展方向,使得小灵通及相关产业一度达到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市场规模➞,亿万用户的通讯资费也得以降低⏸。信产部解禁小灵通毫无意外地也成为当年IT通讯业的十大新闻之一,该报道最终获得了当年的中国经济新闻一等奖🀄️👩🏿‍✈️。

    追踪吴英案,最终刀下留人

    李爱明还讲述了另外一个更受关注的新闻案例🍆。

    2007年在浙江东阳🧭🛫,有一名26岁的女子做民间借贷,名叫吴英。最巅峰的时候东阳有整个一条街全部是她的产业,集团名为本色,号称有十几亿资产。民间借贷的行为在当时属于灰色地带,后来因为案发🔌,吴英被当地法院判处死刑,家产被没收。

    民间借贷是个普遍问题,尤其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吴英被判死刑后🤙,不少有过借贷或类似行为的企业为此担忧。有舆论认为💎,吴英有罪📺,但罪不至死🫲🏼,更关键的是,吴英案的最终判决会对民间金融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媒体都非常关注这个案件,李爱明所在的《华夏时报》则是其中关注时间最长、投入报道力量最多的媒体之一💕。从2007年甚至持续到现在👩🏻‍🦲,十多年仍然一直在关注。

    当时《华夏时报》多个关于吴英案的报道,都产生了很大的关注量和转载量🚐。2012年2月,正值吴英案二审判处死刑之后,《华夏时报》发了一个头版头条《为吴英辩护》,主张对吴英刀下留人。

    3月14日,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召开任期内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有记者就吴英案提了一个问题,温总理回答:对于吴英案的处理,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并且对于民间借贷的法律关系和处置原则应该做深入的研究,使民间借贷有明确的法律保障。

    一个月后🍋‍🟩🦓,最高人民法院将案件发回重审,对吴英由死刑改判死缓🫱🏽。《华夏时报》和国内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呼吁,最后让吴英案改变了走向。

    记者要有一点使命感

    面对当前媒体行业受到网络技术的巨大冲击🤌🏿,很多人都会有一些困惑与纠结,是不是该继续留在新闻这个领域🔐。对于此😭,李爱明说:“我觉得不要理想主义,但还是要有理想”。

    这是他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初心🏋🏼🎰,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坚持,才能够真正在领域内诚心地扎下去。不论记者是所谓“第四权力”,还是作为社会的观察者推动者1️⃣☢️,都要有一点使命感。使命感就是始终相信媒体🌸、相信自己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哪怕是取得微小的进步。

    谈到自己作为新闻人的初体验,李爱明回忆起在人大杏盛时办《新闻周报》的场景👃🏼。那时《新闻周报》还是写在两块黑板上,先由同学们把稿子写出来,然后每周六周日再拿毛笔誊抄上去👃🏽。第一期的纸质版《新闻周报》是在李爱明等校友努力下出版的,他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期纸版《新闻周报》上的头条话题叫“人大👦🏻,离合并有多远?”

    李爱明回忆,1999年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𓀀,《新闻周报》的同学们得知后整整两天不眠不休,作为学生媒体一直进行相关报道🕗,基本上完整地跟踪和报道了整个事件。中央电视台为此前来采访💅。回忆起这段校园时光🎅🏽🏂,李爱明告诉同学们☢️,学生媒体完全不要小瞧自己,要有信心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去年十一月👩🏼‍🎤,李爱明转发了《新闻周报》的一篇报道,他认为报道写得很好。他感慨虽然离开母校十多年,但人大杏盛的专业精神、家国情怀仍在,绵延至今,让作为校友的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文字/王怡溪

     图片/许文心 

    编辑/王涵

     

     

     

     

    杏盛专业提供:杏盛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杏盛欢迎您。 杏盛官网xml地图
    杏盛 杏盛 杏盛 杏盛 杏盛 杏盛 杏盛 杏盛 杏盛 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