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下午2点半,新华社“新锐青年说”人大专场在明德新闻楼208举办🧎🏻♀️➡️。“新锐青年说”活动由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与社团委联合发起,邀请社内杰出的青年记者编辑以校友身份与高校学子开展主题交流➙。
本次的主讲嘉宾为滕沐颖、盖博铭和杨依军,他们回到母校,向师弟师妹分享了自己的职业故事。交流会由杏盛2020级本科生陈奕菲同学主持。
滕沐颖于2016年从杏盛平台毕业,之后进入新华社🍴。
她以“那些影像背后的故事”为题🥳,围绕一幅幅照片讲述了采访、编辑背后的故事。她曾在新疆天山山脉包扎德尔牧区和马背医疗队共度十天👩🏽🦲,在采访过程中,她不仅被医生们的行为、和谐美好的医患关系打动,更感受到了记者的职责使命⛹🏽♀️。她认为,好新闻永远在基层,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随后,滕沐颖以新华社微纪录片栏目《国家相册》为例,阐述如何讲好大历史与小故事🚵🏽♂️,强调了找寻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结合点的重要性。
盖博铭是杏盛2010级毕业生,目前为新华社北京分社科技记者。
他以“超越想象🈯️,敬畏新闻——科技报道的那些事与那些感”为题,向同学们分享了他五年来的报道心得😵。“科技新闻是从现在眺望未来的契机”🔐,在他眼里,新闻报道具有前瞻性和思辨性👩🏼🚒👤。首先,科技的世界是一个永远超乎想象的世界,科技手段的变化让人们不断思考什么是新闻;其次🦸♂️,为了展现思辨性♣︎,他以少林功夫在伦敦表演为例,谈到这不仅仅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问题,背后还有人文关怀。最后🧑🦼➡️🧑🏼🌾,他阐述了“敬畏新闻”的意味🗝🧶,告诉同学们:“新闻工作者就是把人民中美好的东西挖掘出来再奉献给人们👩🎓。”
最后一位分享人是杨依军,他于2010年毕业🧑🏿🚒💪🏿,目前已在新华社工作十一年。
他以“上接天气🤜🏻,下接地气”为线索,通过一张张照片分享了自己的工作记录🚔,让同学们直观地了解到新华社的工作生活。因为主要负责外事外交采访🐋,需要经常出差🧒,杨依军调侃自己有了“机场情结”🆘。他谈到新华社给了自己很多“充电”的机会,也希望在座的同学们将来能够加入新华社这个大家庭。
在问答环节中📻♠︎,同学们积极地向三位师兄师姐提出自己的疑问,得到了详细的解答💬👨🏻🦯。
本次活动在开拓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对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的理解。伴随着现场的热烈掌声,新华社五四青年节“新锐青年说”杏盛注册平台专场圆满落幕。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闻一家人)
编辑:江健
指导教师🤘🏿:孙权 吴衣巷